草鞋山遗址,因“形如草履”而得名,坐落于苏州工业园区(简称“园区”)阳澄湖南岸。作为太湖流域史前文明的中心聚落、江南文化的源头,草鞋山遗址保存有长江下游史前文化完整的发展序列,被考古界称为“江南史前文化标尺”。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2年6月,草鞋山考古遗址公园核心区建成并面向社会开放,先后获评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单位、首批江苏省省级考古遗址公园、江苏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
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商旅融合发展,是近年来园区优化公共文化服务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紧扣“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等重大要求,园区在以文赋能、以文化人上善作善成,积极推动草鞋山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创新融合,从加强开发规划、完善保护管理、创新融合运用等方面综合施策,打造探源江南文化首选地、擦亮展示文旅融合“金名片”。
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是全国率先启动地域文明工程的地级市,近十年来发现重要考古遗存100余处,开展考古发掘项目100余项,讲述着苏州文明的源头故事,其中草鞋山遗址尤其璀璨夺目。最早在良渚文化墓葬出土玉琮、玉璧,最早发现有人工灌溉系统的古水稻田,我国最早的葛纺织品实物……20世纪50年代草鞋山遗址被首次发现后,历经60多年12次薪火相传的考古发掘与调查,出土文物约2000件,蕴藏着巨大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如今,草鞋山已然成为一扇跨越古今的“时空之门”,带今人领略6000多年前江南地区人类的文化发展和文明进程。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基础。一直以来,园区坚持“保护第一”,在做好规划引领、科学管理的同时,持续考古深入挖掘草鞋山多重价值,加强遗址价值阐释,全景展现江南文脉深厚悠远的历史传承。2012年,园区便明确相关部门牵头分步推进草鞋山考古遗址建设,2019年,园区明确“边发掘、边保护、边展示、边研究、边宣传”总体理念,并逐渐推动遗址考古由早年被动地抢救性考古发掘和配合基本建设发掘向积极的主动性考古发掘转变。
2023年以来,围绕草鞋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组建专项工作组,并成立草鞋山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处南宫NG28登陆、编制《草鞋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创建实施方案(2023-2025)》。组织召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创建专家咨询会并完成《草鞋山考古遗址公园规划》,举办“纪念草鞋山遗址发掘50周年”学术研讨会,同期出版《草鞋山出土文物精品图录》、发布50周年专题片《最初的凝望》等,汇聚最强大脑把脉遗址公园规划建设,阐发遗址考古成果和文化价值,草鞋山遗址保护利用迈向实质性发展阶段,相关研究工作持续深入。
聚焦做好“保起来”这一基础工作,园区还使用“人防+技防”的手段,给遗址加装围网、监控摄像头,对于遗址本体、展厅、库房等重点区域,加装红外报警系统,强化安全保障。据统计,截至目前草鞋山遗址共发现新石器时期墓葬239座,水稻田遗迹115块及多处房址,再现了长江下游史前人类发展史,成为长三角地区历史发展的一部完整的“地书”。
时间拉回2022年6月,约4万平方米的草鞋山考古遗址公园核心区在园区建成并面向社会公众开放,集合主题展厅、考古现场展示、古水稻田场景复原、考古工作站等功能空间,全景展现草鞋山遗址的风貌肌理,引发广泛关注。
如何让考古成果融入城市发展和现代生活?草鞋山考古遗址公园核心区的建成开放正是园区“让文物活起来”的一次创新实践。作为中国稻作文化等远古文化发源地,草鞋山遗址文旅资源禀赋极佳。从“活化利用”角度出发,园区积极推动草鞋山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探索“考古遗址+科技、研学、城市更新”融合发展路径,将草鞋山文化之美真正嵌入城市发展进程、融入群众日常生活,实现考古遗址从“保起来”“美起来”到“活起来”的新跨越。
“牵手”数字化科技,今年7月,园区首创的户外遗址公园AR“数字化游园”对公众开放,游客戴上AR眼镜,就可以沉浸式体验史前文化时期江南先民的生活图景。据介绍,“数字草鞋山”包含数字化影视建设、三维模型建设、特效建设等多元数字化展现形式,让游客切身感受史前文明的脉动。园区还在线上开设《文物会说话》《寻迹草鞋山》《稻田守望者》《考古进行时》等品牌专栏,通过图文、音频、动画等多种形式,用全新视角为公众提供了解草鞋山文物故事的门户。
“除打造新型空间外,园区还开发多样化、多层次的研学服务和文创衍生品,让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文化瑰宝走进大众视野,让市民共游、共读、共创、共享草鞋山文化。”苏州工业园区公共文化中心主任戚瑶亮说。草鞋山文化大讲堂、春日游园会、夏日音乐会、丰收嘉年华、沉浸式考古研学……以草鞋山考古遗址公园为支撑,这些形式多元的活动在丰富园区文旅产品供给的同时,进一步擦亮草鞋山“江南文化”品牌标识。
“趣稻”草鞋山夏夜LIVE拉开序幕,“稻田音乐会”“星空放映厅”“落日小市集”为园区夜生活带来别开生面的视听盛宴;在中华文明探源的大背景下,考古、历史、人文等不同领域的名家学者为观众解码史前文明,度解读草鞋山六千年时光……丰富多样的活动让市民游客深刻感受草鞋山的文化魅力。据统计,草鞋山考古遗址公园开园以来,累计接待量超10万人次,线万人次参与。
此外,园区还大力培养“考古新青年”“吴语探江南”“多语言讲解团”,讲好草鞋山“江南文化”源头故事。其中,园区成立一支由50余人组成的志愿者团队南宫NG28app,为社会公众提供免费讲解1800余场,服务时长超2500小时,多角度展示园区历史文化和独特魅力。
江南文化源远流长、传承有序。开发利用好草鞋山遗址对于传承江南文化、赓续江南文脉、推动文明互鉴具有重要意义。落实“大考古”理念、强化大遗址考古支撑,园区正持续挖掘草鞋山遗址历史文化双重价值,将草鞋山遗址研究引向深入。
2023年,草鞋山遗址考古工作站在园区揭牌投用。该工作站由园区与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共建,聚焦草鞋山遗址考古发掘与研究,辐射苏州东部地区进行江南史前文明考古研究,为打造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提供学术支撑。工作站配备恒温恒湿柜、实验操作台、清洗机、试剂柜等专业设备,开展动植物考古、人骨考古、环境考古等多学科综合研究。
瞄准深化交流互鉴,园区还举办长三角古代文明论坛、草鞋山遗址保护学术交流会等,并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湖泊与地理研究所、江苏文物考古研究院等专业机构联合开展多学科研究,以更开阔的视野持续拓宽草鞋山文化遗产研究思路。
考古遗址保护利用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世界性难题。如何实现动态平衡,不断取得新的成效,实现可持续发展?下一步,园区将综合运用新举措、新视野、新语言,重点推进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创建,适时启动遗址博物馆建设;持续开展考古发掘与研究、展示与阐释,逐步形成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讲好草鞋山“江南文化”源头故事,着力打造“四时有景、内容丰富、兼具传统与当代”的新型空间,擦亮品牌活动IP,以文化“软实力”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提供内驱“硬支撑”。(李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