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长泰区博物馆喜迎新身份——国家博物馆。数代历史与文物工作者,在长泰这片富饶而充满底蕴的土地上默默耕耘,这是属于他们的集体荣誉时刻。
“据史料记载,长泰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置县至今已逾千年,是漳州的三大古邑之一,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成立一家能述说长泰故事、安放历史文物的博物馆成了时代所需、民生所愿。”长泰区博物馆工作人员郑阿忠介绍道南宫NG28官网,长泰区博物馆原称为长泰县文物博物馆,于1987年7月成立,是漳州市第一家县级博物馆,当时的馆址所在的长泰老城区自古以来就是人文荟萃之地,这里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数量众多,对于旨在讲述地方历史、连通古今的博物馆来说,确是最为妥切的归宿。
据了解,在长泰区博物馆成立之初,原有的馆藏家底非常薄弱,仅仅拥有19件藏品,不但藏品总量稀少,质量上整体也不高,与本地历史相关且能直接用于展陈的则更加缺乏。
面对这样的局面,长泰区博物馆通过梳理本地历史和地域文化特点,灵活拓展文物收集途径。几十年间,长泰文物工作者从争取上级划拨、官方文物征集、社会捐赠等各种途径增加馆藏文物,为基本陈列的布展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些年来,长泰文物事业获得了各界人士的支持和帮助,愈发坚实的群众基础为长泰区博物馆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长泰区博物馆馆长陈志明说,现在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中,有一些是长泰本地爱心人士主动提供线索后才收集得到的,其中有部分文物甚至是民众自费购买并无偿捐赠给博物馆的。
建馆后的30多年时间里,长泰区博物馆因城市发展需要以及自身规模成长而迁址数次,终于在2022年迎来“新生”。
新馆坐落于长泰区文体中心南侧,拥有多达7952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和2733平方米的展厅面积,以及各色主题鲜明的展厅、学术报告厅、文物修复室等,并且设有专业文物库房,让众多文物展品有了一个现代化安家之所。随之一同迁入的还有科技馆、图书馆、文化馆、体育馆等众多新馆,它们和合共生、相映成趣,共同组成了民众“家门口”的文化宝地。
“我们新馆的展厅拥有6.6米的标准层高,展柜设有展示专用的恒温恒湿设备,在文物库房、陈列展厅等重点部位按要求安装了监控报警联动系统。”长泰区博物馆副馆长蔡玉霞说,新馆严格遵照《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等有关国家标准进行建设和改造,这也是这次能够成功获评国家博物馆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今,“文物们”躺在拥有专业照明灯具和恒温恒湿设备的展柜内,可见青铜钁、涡纹双立耳三足铜鼎、明正统二年敕封林震继室黄氏为安人的圣旨、清咸丰四年朱文“长泰县印”方形铜印等2500多件珍贵藏品,种类涵盖织绣、铜器南宫NG28、石器、瓷器、家具、文件等。
长泰区博物馆根据长泰历史长河上的七个关键性节点策划了商周闽越肇文明、五代南唐立长泰、宋元教化百业兴、大明文昌状元才、清代商贸通海丝、风云响春雷、红旗飘飘天地开等专题,旨在向来客展现长泰千年古邑在不同时期的历史脉络。一件件文物,一段段历史,以文字、图片、实物、雕塑、场景等各种形式展现出了长泰千年古邑、状元故里的伟诗与动人文化,反映了长泰千年历史沿革,以及历代民间手工艺、民俗活动遗存和历史见证。
“近年来,长泰区博物馆在文旅融合发展趋势下利用资源优势,阵地优势,结合‘5.18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重要节点,全面提升博物馆服务质量,充分发挥文化文物工作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作用,举办数十场‘进校园、进社区、进公园’文物主题教育活动,吸引民众参与超过10万人次。”陈志明说,未来,长泰区博物馆将继续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做好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推进文物修缮,丰富馆藏,创新展陈、文创产品推广等工作,为长泰对外展示历史文化魅力贡献文博力量。(林子越 詹雅珊)